自99.5.24起,您是第個訪客 |
症狀: 肢體乏力, 體表感覺異常, 嘴歪, 口齒不清, 平衡失調, 頭痛眩暈及嘔吐, 活動笨拙, 容易嗆到, 甚至神智不清, 答非所問 (突發性或急性發作尤為診斷重點) 一般分為腦梗塞及腦出血 危險因子: 年紀超過65歲, 高血壓, 糖尿病, 心臟病, 先前有短暫性腦缺血, 血脂肪異常, 抽煙等 另外, 口服避孕藥, 藥物濫用, 血液血容比高, 高尿酸血症, 缺乏蛋白質C或S也可能是原因 腦梗塞: 1) 阿斯匹靈(每天100mg) 仍是第一線預防用藥, 如有使用上的禁忌(如消化性潰瘍, 對 阿斯匹靈過敏), 可以改用Ticlopidine, 有一些其他藥物(如 Pentoxyphyline, Piracetam, Dipyridamole) 也可以合併使用 2) 某些型態的梗塞, 可以使用抗凝血劑(Heparin or Warfarin) 3) 有顱內壓升高時, 可以用 Glycerol or Mannitol來降腦壓 4) 最近有兩種藥物引起注意: rt-PA 及低分子量肝素(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)--- rt-PA原來用於心肌梗塞的治療, 現在也用來治腦梗塞, 但因有出血的危險性, 有其 嚴格的使用條件; 至於低分子量肝素, 目前的研究大多支持他的效果及安全性起碼 不會比傳統的肝素差, 而且更容易使用 腦出血: 1) 發生情形通常較梗塞快速而猛烈, 較常有意識障礙, 死亡率也較高 2) 經由藥物 (Glycerol or Mannitol), 或外科手術來降低顱內壓升高造成的嚴重後果, 常 是首要課題 3) 血壓太高或體溫升高最好控制下來; 給予充足呼吸暢通及氧氣 4) 謹防併發症 (如吸入性肺炎, 壓力性潰瘍)
黏多醣增生症 (mucopolysaccharidoses; MPS): 因缺乏使黏多醣 (dermatan sulfate, heparan sulfate, or keratan sulfate) 代謝(degradation) 所需的酵素 (lysosomal hydrolase enzyme), 身體組織 (包括神經系統, 肝脾等) 便因其累積而出現功能上的異常 , 如皮膚上形成結節, 壓迫正中神經(腕隧道症候群), 智力發展遲緩及關節或骨架異常等 (有多 種亞型及其特徵, 最嚴重的病童可能活不過10歲, 但也有不影響智力及生命的亞型 ), 大部分是 體隱性遺傳(autosomal recessive), 只有第二型(MPS IIA & B) 是性聯隱性遺傳(X-linked recessive). 診斷係以臨床症狀, 尿中含過量黏多醣及驗出缺乏lysosomal hydrolase enzyme來證實; 產前診斷是 可能的.目前並沒有完美的治療方法.
腕隧道症候群(carpal tunnel syndrome; CTS) 可能是最常見神經壓迫的症候群(nerve entrapment syndrome), 女性患者遠多於男性 (3~5倍); 此外 , 懷孕時, 糖尿病, 末梢肢端肥大症, 及甲狀腺機能低下者也較易發生. 典型症狀為: 麻痛, 腫脹或燒灼感, 位於第一至三根手指及第四根的一半 (但患者常抱怨五指都會 , 而且還延伸至手月寸處), 天冷或騎摩托車尤易產生, 甚至半夜麻醒; 手臂甩一甩會改善; 通常 不會有手無力的情形 (除非在較嚴重病例, 才會有大拇指根部肌肉萎縮, 大拇指外展無力, 及明 確的感覺缺損範圍) 診斷: 臨床症狀及神經傳導檢查(NCV) (必要時加上肌電圖檢查) 治療: 保守療法或手術 (對較嚴重病例 )
在無明顯原因下, 發生顏面神經麻痺的情形 (雖然常是在暴露於冷環境後發生): 臉部肌肉感到 僵硬, 嘴角歪斜, 同側眼睛無法緊閉, 並且可能產生過多眼淚, 及舌味覺遲鈍情形 相當常見的顏面神經麻痺的原因, 必須與腦幹中風小心區分 治療與預後: 大部分會自己好, 如果一 直不好, 可以考慮外科療法; 也有一些人建議, 急性期可 以給予類固醇, 但無確切證據支持 (急性期後作facial NCV及blinking reflex, 可以推測預後) 注意事項: 眼睛的保護是絕對必要的
所指的只不過是一種症狀(symptom), 不是一個疾病(disease): 疼痛於下背, 臀部, 延後外側往 下延伸至小腿及足部 (即坐骨神經經過的區域) 大部分發生在30~60歲, 男生比女生多. 通常沒有無力的情形. 病人走路時常會使膝蓋微彎, 以 避免拉扯此神經造成疼痛. 原因: 骨盆骨折`腫瘤或血腫, 生產過程造成壓迫或拉扯, 子宮內膜異位(endometriosis), 臀部骨 折或脫位或肌肉注射, 運動傷害, 骨關節炎, 骨刺或椎間盤突出等等 治療: 主要治療原因, 及休息(bed rest). 止痛劑及復健技術 (traction, heat or brace)也有幫助
糖尿病相關之多發性神經病變(diabetic polyneuropathy) 症狀: 先是雙下肢遠端麻木, 痛或灼燒感, 逐漸往上延伸, 後來連手也受影響; 也可能造成走 路不穩, 或手腳不知情的外傷或燙傷 (因失去感覺). 可能與患糖尿病的時間長短及控制的情形有關, 但血糖控制好了, 上述神經症狀卻不見得 會完全消失 治療方法: 控制血糖, 佐以其他藥物 (如 NSAID, CBZ或Phenytoin, 抗憂鬱用藥, VitB類等)
巴金森氏病(Parkinson's disease; PD) 是一種神經元退化的疾病, 發病年齡大多在五六十歲左右, 男略多於女, 盛行率約為十萬分 之一百六十 (每一千人中約有1.6個罹患此病) 症狀: 單側或單手震顫, 特別是靜止時(resting tremor); 肌肉或關節僵硬現象, 身軀向前彎曲 , 行動緩慢且不穩定容易跌倒, 面少表情, 眨眼也少, 步伐短小, 腳步拖地並有往前衝情形; 說話聲小, 反應慢(bradyphrenia), 便秘, 容易頭暈, 頭部油脂多等等 治療方法: 藥物 (Dopamine precursor & releaser, dopamine agonists, anticholinergics, MAOBI and muscle relaxants etc); 手術 (thalamotomy, thalamic stimulation, pallidotomy, subthalamic stimulation and tissue implants etc) (未來會有相關資料介紹!) 預後: 從發病至死亡平均為9~14年 (治療目標為: 減緩退化及其症狀, 促進生活品質)
皰疹後神經痛(post-herpetic neuralgia) 症狀: 皰疹病毒(Herpes Zoster)侵犯三叉神經的視分支(ophthalmic division)所造成的併發症, 主要是疼痛: 嚴重的痛, 燒灼痛, 分布於眼框上外側附近, 輕觸這個區域會產生極不舒服的 異常感覺, 可在皮疹(vesicles)出現前或後發生; 50%的患者疼痛會在一個月內消失, 但也有 20%患者的疼痛會延續到半年, 特別是老人. 治療: 傳統的止痛劑效果不佳, 可以試用CBZ或Phenytoin, 加上anti-depressants; 輔以患處的 按摩 (以人工或震動器); 局部麻醉劑注射或電刺激也有幫助. 皰疹感染急性期使用Steroid或acyclovir似乎無法改變神經痛的發生率及嚴重度. 症狀: 腳板無力上提, 造成穿拖鞋走路會掉, 腳指拖地受傷. 原因: 因前脛骨肌(tibialis anterior muscle) 無力所致, 而此肌肉主由腰椎第四及五神經根 (L4,5), 和腓骨神經(common peroneal nerve)及其分支(deep peroneal nerve) 所分布--->前 者最常因椎間盤突出(HIVD) 所引起, 而後者則為神經受壓迫所致 (如骨折, 蹲踞過久, 外 力壓迫等, 特別是膝蓋後彎外側附近) 診斷: 須靠詳細的神經學檢查及肌電圖檢查(EMG), 以鑑別診斷
大概分為三類:
頭痛病史的重點: 頭痛的型態(type), 何時開始(onset), 多久一次(frequency), 部位, 每次痛多久, 嚴重度及 特性, 相關症狀, 痛前事件(prodromata), 加重及減輕因子, 家族史, 用藥情形及其他內 外科病史等.---->可以幫助醫師作正確的診斷 哪些特性的頭痛必須特別注意: (1) 爆炸性的痛, 以前從沒有這麼痛過! (2) 躺著比較痛, 清晨最痛, 半夜痛醒, 用力時(如咳嗽, 解便) 會更痛 (3) 伴隨其他神經學症狀 (如局部肢體無力, 神智昏亂, 喪失知覺等) (4) 噴射性嘔吐(projetile vomiting) (5) 新近發生的頭痛, 痛的特性有所變化 治療: 針對頭痛原因來處理, 切勿自服成藥或止痛藥, 以免成癮或傷身
即俗稱的"鬼壓身", 在將睡未睡或將醒未醒時, 突然感覺全身都動不了, 因而產生 內心的恐懼----此即為俗稱的原因. ( 有時會合併幻覺發生), 大概有1/3的人在一輩 子中至少發生一次 發生當時, 有些人可以藉由移動眼睛, 或從移動一根手指開始, 或經由他人的輕觸而 阻斷癱瘓的情形. 如果有反覆發作情形, 可能是一種家族性疾病, 與麻醉性睡病(Narcolepsy)有關. 治療: 睡前Clomipramine (TCA類) 可能有幫助
定義: (A) 短程 (如三分鐘前記住的三項東西, 無法想起) 或長程的記憶損害 (如忘記 昨日發生的事, 忘記自己電話號碼) (B) 抽象思考損害 (如無法解釋蘋果與橘子之間的異同), 判斷力受損 (如無法 判斷火災發生時該作何處理), 其他較高腦皮質功能的障礙 (如失語症, 失用 症, 認識不能, 創造困難等), 人格改變----> 至少有一項 (C) 以上兩項障礙顯著妨害工作, 社交及人際關係 (D) 非僅發生在譫妄(delirium) 之病程中 (E) 由病史, 身體檢查或實驗檢驗, 有特定器質性因素之證據, 足以判斷為此次 障礙之病因, 或無以上證據, 但可推測有一病因性的器質性因素, 且此障礙 不能為任何非器質性精神疾患所說明 50~55%為阿滋海默症(Alzheimer disease), 15~25%為血管性痴呆(vascular dementia), 8~10%為假性痴呆(pseudodementia), 還有其他種種因素會造成痴呆----> 患者帶到 醫院的主要目的, 是要找出患者痴呆的原因是否可以治療 (如藥物毒性, VitB12缺 乏, 腦部腫瘤, 水腦症等). 有關阿滋海默症的治療: 目前只可能延緩或稍稍改善智能下降的情形 (1) 乙烯膽鹼脢抑制劑(cholinesterase inhibitor): 如 tacrine, donezepril, ENA713 (2) 抗氧化劑(anti-oxidant): 如 Vit A, C, E, selegiline (3) 銀杏葉淬取物 (4) 雌激素(estrogen) (5) 非類固醇之消炎藥(NSAID): 如 ibuprofen, indomethacin, naproxen
症狀: 自覺頭暈暈的, 頭重重的, 頭重腳輕, 周遭東西或環境會浮動或旋轉, 自己會轉 , 浮浮的感覺, 不穩的感覺, 地動天搖的感覺等; 可能合併噁心嘔吐, 頭內或耳雜音, 甚至複視或其他神經學異常症狀 原因: (1) 周邊因素: 頭部外傷, 耳部感染` 外傷` 異物, 美尼爾氏症(Meniere's disease), 耳內小血管梗塞等 (2) 中樞因素: 毒物因素 (如酒精, 藥物), 腦血管病變, 腦瘤, 腦退化疾病, 癲癇, 多發性硬化症(Multiple sclerosis), 前庭神經元炎(Vestibular neuronitis)等 (3) 其他: 糖尿病, 高或低血壓, 貧血, 睡眠異常等等 治療: 治療造成眩暈(頭暈)的原因比較重要, 因為也可能有生命的危險
夢遊症 (sleepwalking; somnambulism) 大部分發生在 4到 12歲的小孩 (成人較少), 在睡眠中(NREM sleep stage III~IV)發生 的一些複雜但無意義的行為, 如坐起來在床沿, 起來走路, 反覆開關門, 窗戶或抽屜 爬樓梯, 甚至穿衣或準備食物等行為; 很難叫醒, 若是醒過來, 會有短暫意識渾沌情 形, 若是不去強要約束他, 很少有暴力行為; 夢遊者不會記得這段時間發生的事 治療: 睡前 diazepam 或其他短效 BZD 可能有效 (TCA也可試試) (必須排除是癲癇) 通常會隨著年齡漸長而減少發生; 可能與遺傳有關
Designed by Jackie Huang
|